Samsung Pay
韩国三星电子移动支付软件
Samsung Pay(官方为:Samsung PAY)是韩国三星电子的一种基于NFC与MST(Magnetic Secure Transmission)技术的移动支付电子现金以及管理会员卡服务,让消费者可以用三星Galaxy S6 Galaxy S6 Edge、三星Galaxy Note 5三星Galaxy A系列中的Galaxy A9、Galaxy A7 (2016)、Galaxy A5 (2016)以及Galaxy A3 (2016)进行款项支付。Samsung Pay不需使用特殊的非接触型终端设备,可直接在支持NFC的读取器以及银行卡读取器上直接接触使用。
发展历程
2015年2月,三星以2.29亿美元收购了一家名为LoopPay的创业公司,收购该公司后,三星将其改名为Samsung Pay。
2015年3月2日,在三星发布新旗舰Galaxy S6与S6 Edge时,三星公布了自家移动支付方案Samsung Pay。此外,Samsung Pay服务同时还支持使用NFC。
2016年3月29日,三星支付(Samsung Pay)正式上线。
2016年5月20日,三星移动支付服务Samsung Pay和支付宝正式宣布合作,用户可以在三星手机上通过上滑屏幕的方式快速调出支付宝的支付界面。
2017年 9月25日,三星官方宣布Samsung Pay正式支持微信支付。
2017年6月6日,三星Samsung Pay交通卡功能服务正式上线。
2018年3月30日,三星Samsung Pay交通卡增加对武汉和深圳两地公交卡的支持。
2018年12月28日,三星Samsung Pay正式支持河北一卡通上线。
2019年4月1日,Samsung Pay交通卡增加京津冀互联互通卡。
截至2019年5月,三星智付Samsung Pay全球用户超过25个国家拥有超过1400万用户。
2023年5月消息,三星 Samsung Pay 将不再对信用卡公司免费,在韩国对抗苹果 Apple Pay。
正式推出
三星公司推出移动支付功能Samsung Pay,有可能会成为美国移动支付市场上居于统治地位的移动钱包。
与Apple Pay和Android Pay不同的是,Samsung Pay不仅支持基于近场通讯(NFC)的零售交易,而且还支持它通过收购LoopPay获得的另一项无线技术MST(磁力安全传输技术)。
这项技术可以模仿刷卡,这就意味着在争取商家支持方面三星必然会获得很大的优势,因为这项无线技术可以让商家们无需升级支付终端就能兼容近场通讯技术,从而支持Samsung Pay服务。
要想使用Samsung Pay,用户们首先要选择自己想要使用的卡,然后通过指纹扫描认证,将他们的设备贴在支付终端上的合适位置,就能完成支付交易。三星将通过标记化交易来防止数据被盗和欺诈。
这项服务在美国的第一批合作伙伴包括信用卡公司美国运通、发现卡、万事达卡和维萨卡;还有银行比如大通银行、美洲银行和美国银行。
三星电子与中国银联及多家商业银行共同宣布,即日起搭载了银联云闪付的Samsung Pay服务正式上线,银联卡持卡人可通过具备Samsung Pay功能的三星手机管理和使用自己的银联卡。
据三星方面介绍,首批支持Samsung Pay的机型包括三星Galaxy S7、 Galaxy S7 edge、Galaxy S6 edge+和Galaxy Note 5共4款,未来适配机型还将不断增加。
国内已有15家主要银行支持此项服务。首批开始提供服务的银行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信用卡)、中国银行(信用卡及借记卡)、中国建设银行(信用卡及借记卡)、中信银行(信用卡及借记卡)、中国光大银行(信用卡)、华夏银行(信用卡)、中国民生银行(信用卡)、招商银行(借记卡)、广发银行(信用卡)和平安银行(信用卡)。Samsung Pay也将在近期陆续支持交通银行、兴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渤海银行、北京银行。
2016年5月4日,三星公司再次宣布有39家银行及信贷机构加入了Samsung Pay支持行列,以下为部分列表:加拿大Achieva、美铝田纳西州联邦信贷联盟、美国遗产联邦信贷联盟、班戈储蓄银行、桥水储蓄、通用电气信贷联盟、INOVA联邦信用合作社、洛杉矶联邦信贷联盟、大学联邦信贷联盟等。
主要优势
1、Samsung Pay可能利用三大技术中的任何一种技术来完成支付:Samsung Pay能够通过近场通讯(NFC)、磁条读卡器验证功能(MST)和条形码扫描等技术来完成支付。
2、Samsung Pay的主要优势就是接收的普遍性:磁条读卡器验证功能技术仿效我们在美国市场习惯使用的条形支付卡。这就意味着Samsung Pay能够被用在美国市场的绝大多数支付终端。如果磁条读卡器因故无法使用,Samsung Pay将会产生一个条形码,这个条形码能够被扫描进而完成支付。随着商家不断改进近场通讯相兼容的支付终端,用户也将能够开展基于近场通讯技术的交易。
3、为何说接收的普遍性会如此重要:为了推动移动支付额的增长,人们必须真正地开展移动支付交易。除了提供类似于积分或优惠等奖励措施之外,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提供更加便捷的支付方式以及支付方式的普及性来提升使用量。这能够让接收者产生一种使用移动支付方式的习惯。Samsung Pay的使用者没有必要花费精力来尝试证明Samsung Pay是否能够在商家那儿被接收,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可能会一直使用这种支付。事实上,Samsung Pay全球联合总经理兼LoopPay首席执行官威尔·格雷林(Will Graylin)向我们表示,在韩国测试Samsung Pay后发现,人们最终将使用Samsung Pay来完成40%的交易。
4、Samsung Pay无法发挥作用的领域:Samsung Pay在市场渗透方面面临的障碍就是无法在加油站发挥作用,因为在这样的场所,支付时需要一个终端的内部激活器,这样才能通过支付卡进行按压支付过程。尽管有一些工作区能够实施这一过程,但是,Samsung Pay要想在户外加油站完成这些交易还需要一段时间。Samsung Pay有着与诸多AMD相似的问题。
5、对Samsung Pay美国市场前景的评估:据市场研究机构comScore的报告,截至今年6月三星大约占据了美国智能手机订阅用户总量(约1.9亿)的28%的份额。我们预计,随着智能手机市场渗透率的进一步提升,预计到2016年底时,在美国市场将有5800万用户在使用三星品牌的手机。每位美国用户平均在零售商店或食品服务商店花费两万美元,如果三星手机用户中有5%的用户拥有兼容Samsung Pay的手机,并用这些手机支付他们开支的40%的交易,那么这些支付总额将达到234亿美元。
6、三星的收益:这不是来自银行的营收。与Apple Pay不同的是,三星不会从向用户提供信用卡的银行那儿提取营收分成。与之相反的是,三星将创建一个生态系统,通过这一生态系统,商家能够给他们的客户提供优惠和积分计划。这种模式将到底如何发挥作用,这仍是一个公开的疑问,但是,Samsung Pay将不仅仅具备支付功能,而且还能够创造一个全新的商业生态系统
与Apple Pay和即将面世的Android Pay相似的是,Samsung Pay将拥有一大优势,在此优势之下,Samsung Pay将能够预装到三星设备之中,并可能会与美国四大信用卡网络以及多家大银行开展合作。Samsung Pay最初可能会投放到较新的三星设备之中:例如Galaxy S6、S6 Edge、S6 Edge Plus以及Galaxy Note Five等设备之中。
发挥作用
1、多应用整合:除了重要的信用卡之外,Samsung Pay还将能够与礼品卡、 商店专用赊购卡和积分卡等兼容,这将能够进一步把用户在多种应用(支付应用与商店应用)上的移动钱包体验整合到一个应用之中。
2、将卡安装到Samsung Pay之中:卡可以一次性安装到Samsung Pay之中。要想把卡安装到Samsung Pay之中,用户有两种方法:一是将卡信息和CVV输入Samsung Pay之中,例如进行网络购买交易的信息;二是通过应用拍摄卡的正反面,并核准这些数据。
3、对卡数据进行标记:一旦卡被整合到Samsung Pay之中,那么就会发送至MasterCard或Visa,与此同时,卡号也将由一个标识来取代,这个标识会返回到用户的智能手机之中。
4、选择加入数据共享:最终,三星想要创建一个程序,能够让客户选择进入共享个人数据的模式,这样应用就能够向特殊商店的特殊用户提供报价、交易和折扣等。这一功能并没有整合到Samsung Pay之中,但很快就会整合。
5、打开Samsung Pay:对用户而言,Samsung Pay通过简单的手势就可以进行设计,这种简单的手势将紧密效仿用户使用真实钱包的体验。用户只要简单地从手机主屏幕、锁屏或睡眠模式等状态下简单地滑动手势就可以读取卡信息,而不需要再打开其它的应用。三星的目标是要简化使用移动钱包的处理流程,因此用户能够开始使用手机来代替钱包,而不是对钱包形成补充。
6、选卡:用户如果选择在应用中存储多张卡,那么在进入此应用时的默认卡将是上一次用来完成支付交易的那张卡。要想在各张卡之间进行切换,用户只需简单地左右滑动,就可以选择自己想使用的那张卡。
7、完成支付:要想完成支付,用户就打开Samsung Pay,通过信用卡终端,磁条卡就可能正常被涮到。商家将会说明支付何时完成,通常情况下,整个过程只需几秒钟。之后,支付将由用户通过生物指纹或PIN密码等方式进行验证,接下来的过程就可以自动完成。
支持地区
截止2016年3月,samsung pay确定可在以下国家或地区使用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16 19:07
目录
概述
发展历程
参考资料